英語教育的根本目的(連載之二)

為滿足變法圖強的需求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慘敗告終。面對國勢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勢,一批有識之士認識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導教育救國、教育興國,主張廢除科舉制度,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建立近代學校教 育制度。1898年(農歷戊戌年),光緒皇帝宣布變
        為滿足變法圖強的需求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慘敗告終。面對國勢衰落、民族危亡的形勢,一批有識之士認識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倡導教育救國、教育興國,主張廢除科舉制度,改革封建教育制度,建立近代學校教

育制度。1898年(農歷戊戌年),光緒皇帝宣布變法,批準在京師同文館的基礎上,成立京師大學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更名為北京大學)。

        京師大學堂從籌辦起就把西方一流大學作為楷模,其課程設置也廣泛參考了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的成功經驗。如今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大致從京師大學堂英國文學門的課程設置演

化而來。當今北京大學英語系的“商業英語”課程也與《京師大學堂章程》的大學分科門目表中商務科下的商業語言學之間存在某種淵源關系。

        為滿足傳教的需要。教會學校的英語教育在時間上要早于京師同文館和廣方言館。最初,教會學校傳授英語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基督教。19世紀90年代前后,在華傳教士之間曾有過爭論。主張用

漢語教學的傳教士認為,用外語授課不利于直接傳播基督教思想;主張用外語教學的傳教士則認為,教會學校應盡可能用外語授課,使學生了解文學、科學、歷史和神學知識,培養出對教會有用的人

才。
     
        1887年全國傳教士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決議之一就是規定教會學校用外語授課。當時,在1700余所教會學校求學的3萬多名學生大部分都采用英美國內同類學校使用的原版教科書,有些學校

除了國文外,所有課程均使用英文教材,用英語授課。學生畢業后進入外交、貿易和教育等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國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